宜春市人民醫(yī)院(簡稱“醫(yī)院”)開展多例兒童孤獨癥糞菌移植治療技術,在孤獨癥治療方面做出積極探索。
2月9日,兒科收治了一名14歲的孤獨癥孩子,他2歲時就因語言發(fā)育落后,缺乏目光對視,不與人交流,喜歡獨自玩耍,在深圳確診為兒童孤獨癥,在多家康復機構康復治療多年,但效果都不佳。同時,這名孩子飲食結構單一,只吃面食與零食,大便硬結,生長發(fā)育遲緩,令家長十分困擾。家長了解到醫(yī)院可以通過糞菌移植改善孤獨癥的部分癥狀,便給孩子做了相關基因檢測,報告提示腸道菌群處于重度失衡狀態(tài),符合糞菌移植的指征。由于醫(yī)院糞菌移植技術已開展多例,所以家長決定來該院兒科進行治療。最終,孩子在兒科與消化科、麻醉科的共同努力下置管成功,順利完成菌群移植治療。
醫(yī)生首先對這名孤獨癥孩子進行糞菌移植前的鼻腸管置管操作,鼻腸管置管后孩子情況良好,通過精準化菌群移植平臺供體篩選、菌群提取、菌液制備、精準化供體-受體配體后得到的菌液。
糞菌移植前先注射生理鹽水確認鼻腸管通暢,再通過鼻腸管將處理好的菌液緩慢注射到患者腸道內,重建自閉癥孩子的腸道菌群,在整個移植過程中,孩子接受良好。孩子移植完成后沒有出現(xiàn)不良反應,家屬滿意。
近20年來,全球范圍內兒童孤獨癥患病率顯著升高,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其治療主要包括行為干預和藥物治療兩大類,部分患兒康復效果不佳。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孤獨癥與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關系密切,通過糞菌移植可以減輕孤獨癥譜系的相關癥狀和評分。糞菌移植是指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經(jīng)過特殊處理后植入到腸道內,對于效果不佳的孤獨癥兒童是一種新的具有潛力的治療方法。
一些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效果不佳的孤獨癥兒童普遍伴有慢性胃腸道癥狀和精神癥狀,可能與腸道微生物失衡密切相關。他們已證實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在孤獨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腸菌移植是一種新的具有潛力的治療方法,通過改變孤獨癥患兒腸道菌群,有望調節(jié)其社交、應激誘導行為以及學習和記憶表現(xiàn),從而減輕腸道癥狀和降低孤獨癥評分,更快促進患兒康復。需要指出的是,這是一種新型的孤獨癥療法,其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確認。
上一篇: 自閉癥患者腦子有問題嗎?
下一篇: 自閉癥兒童為什么需要思維調控訓練?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