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的發(fā)病情況和病因研究(一)
瀏覽次數(shù):1015 分類:新聞資訊
國外孤獨癥患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不同時期的診斷標準、掌握尺度和調查方法的不一致,得出的患病率也高低不一。
一、20世紀80年代以前
在世界范圍內,20世紀80年代以前報道的孤獨癥患病率均在0.05%以下,普遍較低。原因在于此時期對于孤獨癥的欠缺了解,使用的診斷標準以肯納標準為主,這個標準具有明顯局限性,尤其是對高功能孤獨癥和阿斯伯格綜合征認識不足,因而低估了當時的孤獨癥患病率。
國外第一個孤獨癥的流行病學調查是于1966-1967年由心理學家洛特在英國進行的。該郡有225萬人口。他將22項行為問題問卷郵寄給2000多名教師和所有兒童機構的保育員,收到了97%的回復,從中篩選出88名孤獨癥可疑患兒。他對收集到的病史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對患兒直接進行了檢查。最后,有35名兒童確診為孤獨癥,患病率為每萬名兒童中4.5名。其中具有社會隔離拒絕改變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的核心型15例,患病率為每萬名兒童中2名。
1976年,英國醫(yī)學家溫和他的同事在人口普查階段調查了英國倫敦坎伯韋爾區(qū)所有5-14歲的兒童。他們采用兩步法:第一步,由所有小學教師、培智中心教師以及治療精神病或殘疾兒童的醫(yī)護人員提供有孤獨癥行為傾向的兒童。第二步,對這些兒童進行詳盡檢查,并與他們的家長進行面談。溫和他的同事應用行為調查表將確診的孤獨癥兒童分為核心型與非核心型。他們查得前者的患病率為每萬名兒童中2名,后者為每萬名兒童中2.4名,總患病率為0.048%。1980年,瑞典科學家戈特伯在人口普查時對4-12歲的兒童應用類似上述的兩步法進行孤獨癥調查。他們對孤獨癥的診斷標準是:具有與社會隔離的行為和刻板重復、無意義的動作,以及起病于30月以前。結果中如有孤獨癥特征而起病于30月齡以后,則稱為其他精神病。調查結果前者為0.02%,后者為0.04%。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