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研究史
瀏覽次數:1051 分類:新聞資訊
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研究史大致如下:
1943年美國約輸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心理醫(yī)生 Leo Kanner首先報告了1例早期兒孤獨癥患者,揭開了有關孤獨癥硏究的序幕。隨著對孤獨癥的進一步認識,研究人員對孤獨癥的歸類發(fā)生了一系列演變。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心理學會相繼頒布的DSM-I和DSM-II,均將孤獨癥收錄為兒童精神分裂的一種。1980年頒布的DSM-III將孤獨癥區(qū)分出一般的精神病。兒童孤獨癥在30年前屬于一種罕見疾病,患病率在0.1%以下,很少被臨床醫(yī)生所認識和進行診斷。甚至在20世紀中期也曾走過一段彎路,即所謂的“冰箱媽媽”理論。采取精神分析法進行治療,但是沒有療效。隨后,人們逐漸認識并按照后天的父母教養(yǎng),以及家庭因素來解釋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成因,也被認為是過于絕對。
到20世紀80年代,在全世界范圍內,在臨床實踐中被診斷的患兒數也就逐年增多,臨床醫(yī)生逐漸重視了該疾病。曾將兒童孤獨癥作為一般發(fā)育障礙(PDD)的一種??茖W家們通過對孤獨癥的全面了解,包括遺傳代謝、認知發(fā)育、社會交往、行為習慣等,將研究的重點逐漸轉向了大腦及神經發(fā)育方面和基礎研究。
最近20年來各國報道的患病率急劇上升,美國疾控中心報道的孤獨癥發(fā)病率1975年為15000,2000年為1/150,2012年為188,近期的研究數據顯示,每59個男童中就有一個是孤獨癥患。英國占1.57%,日本占1.8%,韓國占2.6%,WHO報告發(fā)病率為1150。全球約有6700萬孤獨癥患兒。美國孤獨癥最新的整體患病率為16.8%,不同社區(qū)的患病率為13.1-29.3%。
發(fā)育行為疾病是繼兒童心臟病之后,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第二大類疾病。美國衛(wèi)生署將孤獨癥列為十大難癥之首。兒童孤獨癥是發(fā)育行為疾病中危害極為嚴重的一種疾病,成為神經發(fā)育行為學、兒童精神病學、特殊教育學等多個領域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已經引起了我國及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孤獨癥逐年升高的發(fā)病率引起了醫(yī)學界及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其原因一是隨著心理生理環(huán)境的日趨復雜,確實,患孤獨癥疾病的人數增加了許多;二是人們對孤獨癥疾病的識別能力不斷提升,對診斷標準掌握得更加熟悉,使發(fā)病患兒不斷增多;另外,診斷加積也可能導致孤獨癥患病率上升。
以上就是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研究史,由99自閉癥網為您整理。
上一篇: “和你在一起?螢火蟲操場”奧運冠軍參加自閉癥兒童公益跑
下一篇: 自閉癥核心障礙分別是什么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