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包括自閉癥孩子在內的特殊孩子無法正常進小學、中學,是很多家長的心頭之痛。而更讓他們痛心的,是孩子進學校后遭到其他學生的排擠。
在中國融合教育剛剛起步、尚不完善的今天,當特殊孩子在學校被排擠時,家長和老師該如何做呢?下文是哥倫比亞大學特殊教育博士袁巧玲撰寫的一段親身經歷,以供自閉癥家長們參考:
十幾年前,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當特教老師的時候,我們是向一所國小租借的教室,我教的特教班被安排在走廊的最后一間教室,感覺像是被孤立了。
“老師,怪物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我的一位學生去上廁所,他一回來就問我:”Ms. Yuan, somebody called me a freak, what’s a freak?” (譯文:袁老師,有人叫我怪物,怪物是什么意思???)聽完我的心都碎了。
因為問不出是哪個班級的學生說的,我也無法向他們班的老師反應這個情況。當時我就在想,學校的老師都知道我們這個特教班,學生們在學校里一定都會碰到,為什么其他班級的老師不宣導一些正確的觀念,讓大家來正確認識特殊兒童呢?
天使般的老師出現
那所學校只有我們這一個特教班,為了融入這個學校,我努力和其他老師建立關系。隔壁班的老師Ms. Rosenberg有一天告訴我,她的班上有一位特殊兒童經常遭到同學排擠,她看了很心疼。于是,我們決定一起想辦法讓我們的特殊學生能被接納。
Ms. Rosenberg說,每周五下午,她的班級課程都會比較輕松。因此我們計劃每周五下午,我?guī)е野嗉壍牧惶厥鈱W生進入他的班級。Ms.Rosenberg則把她的學生分成六組,每組各帶一名我的學生,然后這六組會分別做一個孩子都喜愛的活動,比如角色扮演、創(chuàng)意勞作等等。
無論是做什么,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
他們“突襲”了我們的畢業(yè)典禮
半年過去了,我的學生也要升到二年級。學期的最后一天,我安排了學生家長來參加畢業(yè)典禮。
誰想到當畢業(yè)典禮進行到一半的時候,Ms.Rosenberg班上的學生竟然全部來到了我們的教室。他們?yōu)槲业膶W生獻上一首歌,每個學生還特地做了卡片送給我的學生們,真的很令人感動!
我向她說出感謝,感謝她不僅接納我的孩子們,還做出實質的行動。有趣的是她反過來感謝我,她說正因為我們做了這些安排,那位在她班上被排擠的孩子也被其他同學接納了,學生們變得友善,也開始對弱勢孩子表現出了同理心。
當初,我們只是營造了一些正向的互動經驗,沒想到這竟遠比單純用“說”的方式宣導更有效。
“另類”陪讀
為了能夠讓特殊兒童順利融入學校,我回到臺灣后,向家長們分享了一些之前在美國的經驗。
也正因為如此,有許多家長接受了我們“另類”的陪讀方式:讓我們中心的老師陪同孩子到學校融合。
我從我們多次的陪讀經驗中發(fā)現,除了孩子自己本身的能力很重要以外,友善的環(huán)境也是幫助孩子融合的重點之一。
但說實話,除非班級的老師特意去教育學生,否則一般的孩子不太會主動來找我們的孩子玩,因為特殊孩子要么是沒反應,要么就是會做出不適當的反應。對一般孩子而言,并不是他們的最佳玩伴,時間一久,我們的孩子也就被孤立了。
所以,要讓班上的同學愿意主動接觸我們的孩子,還需要一些技巧。就如我在美國的例子,光是靠說教,實際效果不大,如果處理不當,還會有反效果。
在美國和臺灣的例子中,“營造正向互動經驗”是關鍵,一天的課程中,可以安排特定的時間讓孩子互動。但不是讓孩子自己去玩,而是有計劃、有目標性的引導孩子進行游戲。過程中要切記,盡量營造歡樂和正向的氣氛,別忘了多多稱贊愿意來陪孩子玩的同學。
如果老師愿意,家長也愿意提供,有時可以用一些小貼紙、小點心來感謝這些善良的同學。
大家請別誤會我們的用意,這樣做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來一起想想看,當一般的孩子在不太愿意跟我們孩子玩的情況下,他寧愿去找他感興趣的朋友玩。但在這時候,如果我們還要求他跟孩子玩,他不但不樂意,還會更反感,進而產生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這是很不值得的。
稱贊或用一些小獎賞只是鼓勵同學做的努力、開啟互動的鑰匙而已,實際上,很多孩子到最后完全都不需要那些獎賞。曾有個孩子對我說:“老師,我好喜歡跟XXX玩”,也再也不找我拿小禮物了!
我們都有責任給包括自閉癥孩子在內的特殊孩子一個友善的學習環(huán)境,這既是我們做老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來教育孩子如何同理、懂得去愛吧!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