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自閉癥兒童的行為?
如果我們能把自閉癥兒童的行為當作他們運用的一種“語言”,當作他們與成人、與他們生活的世界進行溝通的方式,并且愿意“傾聽”,愿意去理解他們要表達的意圖和情感,也許我們就相對能理解他們的行為。
每個孩子在發(fā)展過程中都可能出現(xiàn)一些令成人頭疼的行為,比如2-3歲的孩子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會非常“固執(zhí)己見”,當你說“不要躺在地上”,他可能偏要躺在地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時候自我控制力較弱,當喜歡一個玩具的時候,可能不管這個玩具在誰的手里,都直接去爭奪。
還有一些家長很擔憂,但不一定能稱得上是“問題”的行為,比如有些1-2歲的孩子很喜歡轉(zhuǎn)圈,有些踮起腳尖走路,1歲左右的孩子喜歡把拿到的物品都放入口中“探索”等。當我們養(yǎng)育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時常沒有關(guān)于兒童發(fā)展、解讀兒童行為的內(nèi)在意義的經(jīng)驗,時常會把一些并不是“自閉癥”引起的行為都當作障礙的表現(xiàn)。其實,自閉癥兒童的很多行為可能是其他孩子也會有的,只是可能在程度上有所差異。
我們講到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的時候,有研究者提出界定一個行為能否被稱為“問題行為”,或者值得我們與教師或干預者一起來特別“處理”這樣一個行為,需要考慮這樣幾點:
1、行為是否會傷害到兒童自己:
2、行為是否會傷害或者干擾到其他人;
3、行為是否會影響或干擾兒童的正常活動(學習和生活)。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必過于關(guān)注孩子的一些自我刺激或者刻板的行為,努力通過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和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活動,讓孩子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對于這三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需要我們?nèi)ミM一步關(guān)注。研究人員歸納了自閉癥兒童最常見的一些問題行為,包括注意分散、自我傷害、敵意、刻板行為、破壞行為。也有學者把這些問題行為按優(yōu)先處理的順序分成三個等級,分別是破壞行為、干擾行為、分心行為。無論哪個等級,問題行為都為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不便,需要專業(yè)、系統(tǒng)的評估和干預。
如何理解自閉癥兒童的行為?以上就是99自閉癥網(wǎng)為您整理的答案。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