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與阿斯伯格綜合癥的區(qū)別(一)
瀏覽次數(shù):1182 分類:新聞資訊 分類:癥狀表現(xiàn)
自閉癥與阿斯伯格綜合癥的區(qū)別有哪些呢?
阿斯伯格綜合癥這一命名最早源于奧地利兒科醫(yī)生漢斯·阿斯伯格1944年的描述。大約同時,肯納提出了嬰兒期自閉癥的概念。盡管文獻中關于阿斯伯格綜合癥的描述與自閉癥幾乎同時,但阿斯伯格綜合癥直到最近才被廣泛關注,其診斷率約為1/250。
首先,與語言和溝通遲緩障礙兒童相比,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的表現(xiàn)可能完全不同。他們在語言形式(語義、句法和語音)獲得方面并不遲緩,但在溝通方面具有明顯障礙,即主要在語言應用方面存在障礙,通常稱為語用能力障礙。具體表現(xiàn)為:在社會交往中使用的語言,呈現(xiàn)出單向的和以自我“對話”特點,就自己喜歡的(可能是古怪的)話題喋喋不休。他們的對話往往缺乏真實情感,更多是如實描述。他們也可能對聽者的興趣及需要置之不理,自說自話地長篇大論,對細節(jié)性的問題侃侃而談。這些特征使他們獲得了“小學究”的稱號。但往往會讓聽者感到疑惑,甚至難以忍受,而且任何要改變談話主題的努力都無效。
其次,阿斯伯格綜合癥患者的社會困難癥狀相對較少,他們的社會問題雖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卻不像自閉癥患者那么嚴重。最好的情況下,自閉癥兒童在社會情境中也是消極被動、與人疏遠的,甚至會主動回避所有社會接觸。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則只是社會交往無能。這些孩子的一些會話行為對其社會互動產(chǎn)生影響。他們一旦開始會話,就傾向于類似單向的獨白,完全顧及聽者的感受等社會性需要。多數(shù)人在會話中會注意對方的反應,一旦感覺聽眾厭煩、難堪,或得到其暗示時,就會改變或調(diào)整話題,阿斯伯格兒童卻并非如此。當還是幼兒的時候,他們和家庭成員的交往往往不會有明顯異常,盡管回過頭來想他們的社會行為可能是受限的或古怪的。因此,他們更有可能被診斷為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或強迫癥(OCD)。隨著漸漸長大,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就會明顯表現(xiàn)出,盡管對社會交往確實有興趣,但交往技能的嚴重不足使他們很難在社會互動中獲得成功。自閉癥兒童是對他人沒有任何興趣,而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有交往需要,但他們的交往往往是古怪的、不恰當?shù)?。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對他人展開“小學究”式長篇大論的原因。
上一篇: 自閉癥兒童為什么不配合訓練?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