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開展的新研究顯示,高壓氧艙療法能夠明顯改善攜帶孤獨癥基因小鼠的大腦狀況,包括減少與孤獨癥相關的神經(jīng)炎癥等,還可使患病小鼠在社交方面有明顯進步。
孤獨癥的典型癥狀包括社交障礙、語言障礙等。高壓氧艙療法是讓患者置身于氣壓高于海平面大氣壓力的特殊艙內(nèi),在艙內(nèi)吸入純氧。研究表明,這種療法可提升大腦的血液和氧氣供應,從而改善大腦功能。
研究初期,一名攜帶SHANK3基因突變的女孩接受一系列高壓氧艙治療后,社交能力和大腦功能明顯改善。已知SHANK3基因突變可導致孤獨癥。
為了深入了解高壓氧艙療法對孤獨癥患者大腦的影響,研究團隊構建了與這名女孩攜帶相同SHANK3基因突變的小鼠模型,并使實驗組小鼠總共接受40次高壓氧艙治療,每次持續(xù)1小時,實驗耗時數(shù)周完成。
研究顯示,與暴露于正常大氣壓空氣中的對照組小鼠相比,接受過高壓氧艙治療的實驗組小鼠神經(jīng)炎癥減少,負責改善大腦血液和氧氣供應的物質(zhì)表達增多,大腦功能得到改善。此外,實驗組小鼠的小膠質(zhì)細胞數(shù)量減少,小膠質(zhì)細胞是一種能夠展現(xiàn)與孤獨癥有關炎癥的免疫細胞。
研究人員還發(fā)現(xiàn),接受過高壓氧艙治療的實驗組小鼠的社會行為也有明顯改善,表現(xiàn)出更強的社交興趣,更愿意多花時間與新接觸到的動物相處。
相關論文發(fā)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志》上。高壓氧艙療法是非侵入性療法,安全性較高,以往主要是治療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疾病所帶來的后遺癥、減壓病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性腦病。而此項研究對于改善由基因突變導致的孤獨癥的病理狀況具有臨床意義。
上一篇: 自閉癥兒童社交信息處理的差異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