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齡前自閉癥治療的結構化教學中,老師會在一對一的課程中教孩子來理解任務/活動流程,會運用孩子能理解的各種教學技術,例如示范、軀體輔助和口語提示(逐漸撤除,直到最后完全脫離輔助)、對孩子的正確行為給予強化以及逆向行為鏈鎖技術。
如果自閉癥孩子通過一對一的課程掌握了這個系統(tǒng),就可以讓他獨立進行練習,然后逐步將這個流程用于孩子每天的各項活動中去。例如,在小組活動、生活自理和技能發(fā)展活動中,應用任務/活動流程的要素,為孩子創(chuàng)設這種結構化形式,幫助他在活動中理解“什么、多少、結束點以及下一步”。
此外,普通兒童所開展的普通學習活動,也可以在學前班的教室中通過結構化的安排開展起來,吸引自閉癥兒童參與進去。例如,根據自閉癥兒童大多的視覺優(yōu)勢,可以將視覺引導與口語引導結合在一起,或是用視覺引導代替口語指示。基于語言的活動也會帶有很多視覺或操作的成分(需要拿、看、搖、摸、傳、感覺的物品等),可以確保自閉癥孩子積極地參與活動。很多活動都會融入有其他技能的教學,比如分類和配對,這是學齡前自閉癥童有內在動機、愿意去嘗試和完成的項目。例如,在開展一項辨別物品的語言類活動時,這些物品可以劃歸不同的類別,老師可以將實物或物品的圖片交給孩子,讓他去配對或是分類(比如將玩具放在玩具柜上,或是將動物放在玩具農場里)。
通常,由于教室特有的屬性,在開展結構化教學TEACCH的學習活動,對于大的任務來說,更多的是任務當中“如何做……”的技能部分,而“什么是”的技能部分的教學活動相對較少。視覺結構化的教學活動的基礎是建立在低幼自閉癥孩子的強項和興趣上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學習那些普通學齡前兒童應有的技能。
盡管在環(huán)境布置上采用了視覺結構化、結構化的物理設施、任務日程表以及個別化的干預計劃等技術,結構化教學TEACCH學前班教室仍應是一個充滿快樂、溫暖、互動和隨機教學的地方。尤其是在自由游戲區(qū)的活動時間里,教師要觀察自閉癥孩子的表現,跟隨孩子的意愿玩玩具,進行社交互動,開展模仿性的游戲,擴展游戲,說出物品和活動的名稱。點心時段和午餐時段也是重要的干預時間,可以聯系接受性語言和表達性語言,有助于溝通的發(fā)展。
以上就是學齡前自閉癥治療的結構化教學技巧,由99自閉癥網為你整理。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