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病機理不清楚,無法進行藥物治療,自閉癥和老年癡呆真的“無藥可救”了嗎?3個月前,香山科學會議青年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與會者不約而同地提出這個問題。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自閉癥和阿爾茲海默癥診療的創(chuàng)新探索”。孤獨癥譜系障礙(又叫“自閉癥”),阿爾茲海默癥(簡稱AD,俗稱“老年癡呆”),這兩種腦疾病,分別涉及兒童和老人,長期面臨“無藥可救”的尷尬。
“目前,腦疾病普遍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處于‘缺醫(yī)少藥’的狀態(tài),各類神經藥物的副作用和依賴性都較大,自閉癥和老年癡呆尤其如此。探索新的診療手段和、建立新的診療體系刻不容緩?!?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李翔表示。
目前,這兩種病在我國的發(fā)病情況不容樂觀:我國自閉癥患者超過1000萬, 0-14歲患者超過200萬,其中98.7%的患者沒有得到有效康復;阿爾茲海默癥的患病率為4-6%,患者約1000萬,并且每年以1.4%的速度增加。
自閉癥兒童被稱作“星星的孩子”,遙遠而孤獨;而老年癡呆患者,就像是一個難以照料的“老小孩”。這兩種病不僅是醫(yī)學問題,還是沉重的社會問題。不幸的是,多家藥企在這兩種疾病的藥研制上屢屢失敗,至今找不到有效的藥物療法。
上海新華醫(yī)院教授李斐指出,應關注行為學發(fā)育早期預警信號的識別、早期診斷的穩(wěn)定性,關注自閉癥合并癥診斷,如發(fā)育遲緩、胃腸問題等。進行疾病分型診療,可以更好地認識疾病發(fā)展,并制定個體化的干預策略?!白蚤]癥需要疾病早期識別和診斷,盡早干預對疾病預后具有積極作用?!?/p>
然而,我國在自閉癥早期鑒別和行為學診斷方面存在瓶頸,需要遺傳、神經影像方面的特異性生物學指征。而且,我國自閉癥精準診療非常少,主要還是醫(yī)生用眼睛觀察,由于兒科的特殊性,影像學的進展也十分緩慢。
除了醫(yī)學因素之外,很多家長不愿接受孩子有自閉癥這個事實,導致孩子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這些家長寧愿相信孩子只是語言障礙或發(fā)育遲緩,結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我們或許應該把腦科學的研究方向延展到系統(tǒng)醫(yī)學上?!崩钕柰ㄟ^研究發(fā)現(xiàn),這兩類疾病的病理表現(xiàn)相似度很高,比如都有慢性炎癥表征,消化系統(tǒng)尤其是腸道系統(tǒng)變動較大,腦部壓力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情緒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恐懼表現(xiàn)?!拔覀儜攺南到y(tǒng)的角度分析這兩類疾病,針對身體的代謝和體液循環(huán),設計治療方案?!?/p>
與會的各位專家都認為,研究自閉癥和老年癡呆的藥物治療方法,除了要深入探索病因,更應把研究點轉移到治療學方面,從整體醫(yī)學分析疾病,不僅考慮神經系統(tǒng),還要充分研究運動、代謝、消化、免疫等。
在老年癡呆和自閉癥治療方面,目前并不存在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法,但在這兩方面的探索,從未停息。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