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自然》雜志發(fā)表了一項研究成果:憑借類器官和遺傳學的革命性結合系統,科學家可在人腦類器官中全面測試多個突變的影響,識別出脆弱的細胞類型和基因調控網絡,而這正是治療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基礎。
人類大腦依賴一個獨特過程建立錯綜復雜的分層和連接皮層,這一過程也使人類更容易出現神經發(fā)育障礙——許多自閉癥譜系障礙(ASD)高風險基因就與皮層發(fā)育息息相關。為了打開自閉癥研究的“黑匣子”,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IMBA)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合開發(fā)了一種技術,來篩選自閉癥關鍵轉錄調節(jié)基因。
在新開發(fā)的稱為“CHOOSE”的系統中,大腦類器官中每個細胞最多攜帶一個特定基因突變。研究人員可在單細胞水平上追蹤每個突變的影響,并繪制每個細胞的發(fā)育軌跡。通過這種高通量方法,即可系統地滅活一系列致病基因,而隨著攜帶這些突變的類器官生長,還能分析每種突變對發(fā)育的影響。
研究人員以此了解到自閉癥致病基因共同的分子機制,他們與臨床醫(yī)生合作,從兩個自閉癥患者干細胞樣本中生成了人腦類器官。兩名患者在導致自閉癥的同一基因中都有突變,生成的類器官顯示出與特定細胞類型相關的顯著發(fā)育缺陷。通過這項新技術,科學家和臨床醫(yī)生獲得了一種強大且精確控制的高通量篩選工具,其不但可大大縮短分析時間,還為人們了解疾病機制、最終治愈疾病提供寶貴的信息。
盡管臨床研究表明,多種基因突變與自閉癥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科學家仍然不了解這些突變是如何導致大腦缺陷的。現在,人們獲得了對自閉癥病理學的全新見解,而新系統的多功能性和可轉移性,也可能適用于其他復雜腦類惡疾。這一成果為了解復雜的人類大腦疾病提供了創(chuàng)新途徑,并為自閉癥治療臨床研究帶來了希望。
上一篇: 自閉癥結構化教學:作息時間結構(二)
下一篇: 自閉癥女孩來月經不會處理怎么辦?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