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學校的個別化課程是怎樣的呢?
自閉癥兒童與其他兒童一樣具有享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正當權(quán)利,那種因患兒有行為障礙和語言障礙,便以“難以教育”為借口,剝奪他們就學權(quán)利的行為,是一種嚴重的差別歧視和人權(quán)侵犯行為。但是對于自閉癥兒童的教育不同于正常兒童,也不同于智殘、肢殘等其他障礙兒童的特殊教育。目前,對患兒的教育主要使用一種個別化的教育輔導技術(shù)。
個別化是指在高度結(jié)構(gòu)化的教育過程中,結(jié)合日常生活經(jīng)驗,為實現(xiàn)教育目標而制定的針對個別兒童的教育和輔導。個別化原則有三條:一是確定對孩子培養(yǎng)的方向,并以家庭和學校生活的適應為主;二是對自閉癥孩子學習能力的評價和學習過程的指導,設定在“萌芽反應”范圍內(nèi);三是教育目標的完成應立足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及自閉癥兒童將來的自主發(fā)展與生活自立方面。個別化教育的教育精神和技術(shù)運用要點如下:
一、選擇最優(yōu)化的課程
選擇最優(yōu)化課程,首要的課題是培養(yǎng)自閉癥兒童在家庭中和在教室里的適應行為。這些適應行為有:學會等待;點名時有反應;學會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能和老師同學進行一定的接觸,如握手等。第二項課題是技能的遷移,患兒的遷移能力比較差,如他們學會向某個老師問好以后,仍不會向其他老師問好。因而這也是需要反復培養(yǎng)的。
二、從萌芽反應學習入手
兒童對于教師所給予的某個學習課題,能在某種程度上大致理解,但不能正確完成,這一狀態(tài)在教育訓練中就被稱為“萌芽反應”。在自閉癥兒童的教育中,首先要了解哪些內(nèi)容對他們來說是“真的不行”,哪些只是“不理解”而已。如果真的不會做,就不要再教了。如果硬要他們做,把正常兒童的課程用于患兒,則他們會出現(xiàn)情緒障礙,如手舞足蹈、奇怪地尖叫、自傷、多動等。這里的“不會做”是行為技能層面上的,而“不理解”所導致的“不愿做”是一種心理認知障礙。所以在自閉癥兒童的教育中,先要了解什么是其會做的,在會做的當中,只要他們有“萌芽反應”就可以了。教師要多鼓勵、多稱贊。
上一篇: 自閉癥兒童的父母感到被孤立怎么辦(二)
下一篇: 自閉癥學校的個別化課程(二)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