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兒童的非慣性語言和干預技巧
瀏覽次數(shù):2900 分類:康復訓練 分類:新聞資訊 分類:癥狀表現(xiàn) 分類:語言訓練
自閉癥兒童的溝通差異性很大,很多都缺乏口語表達能力,即使有口語表達能力,也常呈現(xiàn)出“非慣性語言”的僵化特質(zhì)。
非慣性語言是指自閉癥兒童在說話過程中,雖然可以區(qū)分語詞或語句表達,但跟正常孩子的溝通習慣不同,導致他人難以理解他們的意思。非慣性語言是銜接無口語能力和獲得語言能力的過渡時期。家長在了解孩子的非慣性語言特點后,如果能加以引導,孩子就可以循序漸進的獲得慣性語言能力。
一、自閉癥兒童的非慣性語言可分為:
1、立即性語言:
有的患兒像鸚鵡一樣,父母或老師說一句,就立即重復同樣的話。比如一個媽媽說:“婷婷,老師要回家了,跟老師說再見?!辨面没卮穑骸案蠋熣f再見?!倍5暮⒆訒f:“老師,再見?!?/p>
2、延宕性語言:
有的家長常在家中聽到患兒說:“來,綁起來!”有一天家長到學校詢問老師,看到老師要將腦麻兒固定時會先說:“來,綁起來!”這才化解一場誤會?;純撼S幸恍┭渝葱哉Z言,這種語言未必是在當下情境說出來的,也可能是過一段時間后才重復的。這時候,家長要深入了解為什么孩子會說這樣的話,才不會造成誤解。
3、隱喻性語言:
有個孩子回家后常會唱:“喜羊羊與灰太狼……”然后便開始感到焦慮。家長發(fā)現(xiàn),原來孩子唱這首歌,是想表達他想看卡通《喜羊羊與灰太狼》,但因為口語表達能力差,沒辦法正確說出“我想要看電視”,才會出現(xiàn)隱喻性語言。
4、打破沙鍋問到底:
有些患兒就像好奇寶寶一樣,針對問題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有的孩子問:“老師,你為什么要穿外套?”老師回答:“因為天氣冷?!焙⒆咏又鴨枺骸盀槭裁刺鞖饫洌俊崩蠋熣f:“因為外面在下雨?!毙娎^續(xù)問:“為什么外面會下雨?”……遇到孩子這樣的提問,常會讓老師不知如何作答。
有的患兒在非慣性語言這個階段會停留很久,遲遲無法有效改善。但家長要是對患兒的非慣性語言有進一步的了解,從中觀察他們的語言線索,同理他們的感受,非慣性語言不失為一種有用的溝通與互動方式。
當患兒不斷重復相同的話語時,可能是對這句話的理解出現(xiàn)了問題。
二、自閉癥兒童非慣性語言的訓練方式:
1、角色扮演游戲:老師可在群體中邀請其他孩子(如唐氏綜合癥患兒)扮演不同角色,并預先設計對話,讓患兒在游戲環(huán)境中練習表達口語。
2、生活對話訓練:預先設計生活對話,給予孩子視覺或聽覺上的提示,讓他能遵循提示回答問題。
3、視覺提示:可以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對話,在對話者的照片后直接呈現(xiàn)對話內(nèi)容等。
4、聽覺提示:可以將老師要說的話預先錄下來,當患兒按壓按鍵時,聽到語音提示后,再要求進一步回答問題,形成一來一往的對話。
5、立即回應隱喻性語言:當患兒唱“喜羊羊與灰太狼”時,協(xié)助者可立即引導他說:“我要看電視!”并帶他去打開電視,給予立即性增強。
6、別說過于復雜的話:對孩子說話盡量簡單具體,聲調(diào)變化盡量平穩(wěn),不要忽高忽低或過度熱情。
家長與自閉癥兒童溝通時應觀察溝通情境,并從他們的非慣性語言中了解他們的溝通意圖,以及背后所代表的溝通訊息。不能僅了解表面的口語意義,這樣才不會造成誤解,產(chǎn)生后續(xù)的情緒問題。
自閉癥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越差,非慣性語言越嚴重;而非慣性語言會隨著患兒的語言發(fā)展愈發(fā)成熟,而逐漸獲得改善。
您好!請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