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安置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根據2017年發(fā)布的《中國自閉癥教育康復行業(yè)發(fā)展狀況報告(II)》數據,我國至少有1000萬的孤獨癥個體,其中0-14歲的少年兒童數量超過200萬。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其教育安置成了需首先解決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探索,目前我國孤獨癥兒童主要的安置形式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融合式的安置形式,其中包括普通學校的隨班就讀、資源教室,特殊學校
或機構中的孤獨癥和其他障礙兒童的混合班,等等;另一類是專業(yè)安置形式,主要是專門針對孤獨癥群體開辦的公立學?;蛎褶k機構。這些學校和機構只招收孤獨癥兒童,所營造的教學環(huán)境、使用的教學及康復手段都務求達到適合孤獨癥群體教育的需求。這兩大類安置形式,包含多種安置方式,且各有優(yōu)缺點。
除此之外,針對障礙程度較為嚴重的孤獨癥兒童,當地的教育部門還會給予送教上門的服務。各個安置形式之間雖存在不同的優(yōu)勢與不足,但基本上涉及從完全融合到完全隔離的各種安置形式,說明我國多元化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安置模式已見雛形,也為之后更加精準化的教育安置奠定了基礎。
然而,中國大陸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工作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例如:孤獨癥康復教育質量區(qū)域間差異較大,一些專業(yè)化的學校和機構主要分布在東部較發(fā)達的城市和地區(qū),很多發(fā)展落后的地區(qū)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資源相當匱乏;康復師資力量薄弱,專業(yè)教師缺口大,孤獨癥兒童的學校教育安置形式、課程建設都需要進一步探索,家庭干預的科學性、有效性有待進一步增強,社會支持和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建立;等等。應該說,在保障孤獨癥兒童享受良好教育康復資源這條路上,從國家、社會到學校、家庭,都任重而道遠。
綜上所述,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安置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上一篇: 甘肅“愛心媽媽”幫助“星星的孩子”
下一篇: 自閉癥兒童社會互動發(fā)展特征
您好!請登錄